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820万,再创新高。对于高三生来说,填志愿时选择的专业,很大程度决定了我们未来的职业。选什么专业好?哪些业就业竞争力强?通过2017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情况分析,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既能发挥自己特长又有就业好前景的专业并不难。
就业仍为高校毕业生主要去向
创业成为新趋势
2017年,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49万左右,且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全部在90%以上,多数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在95%左右。
2017届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有就业、升学、创业三种情况,其中仍旧是以就业为首选,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不断投入以及对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升学的比率也在不断提高。此外,国家鼓励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对于创业的大学生也给予多方面、多层次的支持,创业人数也有所增加。同时,依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发现,研究生选择就业的人数要显著高于本科生,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相对较高。自主创业的学生主要集中在文化创意和互联网企业。
绝大部分学校毕业生参加就业的比率都占到总人数的50%以上,例如:北京大学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毕业生就业比例为62.84%,国内升学与国外升学比例约占35%左右,同济大学选择就业的大学生比例为53.58%,选择深造的比例为43.65%等。
毕业生职业选择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
从总体上看,就业景气最好的专业仍然为IT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高新技术专业,此外,电子设备、信息通讯、公共服务机构、钢铁冶金、航空航天等行业也是就业的热门专业。印刷/包装/造纸、电气/电力/水利、检验/检测/认证等行业多属于传统制造业,随着国家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以及供给侧改革,这些行业的就业相对有所滑落。
同时,毕业生的主要就业行业流向也和学校的专业办学定位以及所学专业方向密切相关,学历越高的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专业相关度越高。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等综合性高校,其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与当前经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例如重庆大学2017届毕业生签约单位主要分布于制造业(20.97%)、建筑业(14.5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2.13%)及教育行业(10.79%)。这类综合性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基本相同。教育部直属高校中的非综合性高校,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语言类高校的毕业生就业主要行业流向多为教育类、翻译类等岗位,例如北京语言大学2017 届毕业生选择中小学教育占14.2%。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生从事农林牧渔行业的就业人数最多,化工类、政法类、医药类高校学生就业中从事相关领域的比率相对较高。可见,在国家大趋势下,高科技产业以及新兴技术产业的毕业生需求量较大,专业性岗位就业具有不可替代性,毕业生的就业行业与所学专业联系紧密。
专业就业竞争力分析
根据就业网站平台的数据分析,计算机和数学成为目前就业竞争力较高的两大学科。计算机类专业虽然几经起伏,但在近五年中竞争力非常稳健,在互联网已成为“基础设施”的情况下,相关专业保持了极高的竞争力。数学是近两年专业就业竞争力提升最快的学科,这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密不可分。目前,“数据驱动”已经渗透了许多行业,成为大量企业的共识,具有算法研究和建模能力的数学人才高度稀缺。同时,从薪资数值来看, 具有5年工作经验后,平均薪资最高的专业为计算机和数学类专业,这与上述专业人才多数从事技术岗位,薪资回报率更高有关。
相比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学科的逆袭,经济类专业竞争力有所下降。但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未来资本市场将迎来发展机会。而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将改革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加工贸易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外贸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所以,经济类专业作为传统就业强势专业,依然有很强的竞争力。首先是就业面广。英语、会计及国贸是2017年就业面最广的三大专业,其应届生几乎均匀分布在所有领域。就业面最宽的众多专业中,绝大部分是能够进入所有领域的万金油专业,其中有65%的专业属于管理、语言、经济类学科。此外,虽然金融和经济类专业近年来整体薪酬水平有所下降,但相对而言依然属于高薪专业,其中学历对金融经济类专业的加成作用十分明显。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金融专业求职者,薪资往往高于同等学历的计算机、数学类人才。因此对于经济专业的学生来说,想要获得高薪酬回报率,读研深造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步。
相应地,一些指向性极强的专业,如医疗、建筑、工业工程类学科,应届生的选择余地十分有限,毕业后多选择去对口行业发展。此类学科就业面窄,转行难度相对较大,不过这部分专业多为高知识壁垒、定向专业服务类行业,在就业稳定性和岗位不可替代性上有较大优势。
通信工程、材料科学、数字媒体技术也入围高薪专业。
毕业生就业城市的选择
与经济发展、生源地等因素密切相关
从总体上看,毕业生就业地区选择日益多样化,结构更趋合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仍然是毕业生工作地区的首选,从地区分布来看,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东南沿海经济带仍然是就业生选择的重要地区。
生源地因素以及高校地理位置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选择的重要条件,北京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来是毕业生首选的工作地区,例如北京市的高校,如: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在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城市中,北京占比高达50%以上。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城市中东北地区的城市相对较高。西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城市多为成都、昆明等西南地区,西部地区也成为大学生村官以及基层选调生的重要选择地区。高校毕业生考虑到一线城市生活压力巨大,也有更多的选择回家乡就业,去二三线城市就业。
毕业生就业单位结构多样
企业仍为首选
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主要还是以企业为主,同济大学质量报告显示:企业类单位仍然是主要去向,企业单位晋升机制快,发展潜力巨大,并且岗位需求多样,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就业,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因其工作的稳定性,也是众多学子的毕业单位的重要选择,例如武汉大学2017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党政机关单位及医疗卫生单位、分别占就业总人数的56.30%、10.26%、9.96%。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为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其他事业单位类企业 5 大类,其中各类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三资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华东理工大学质量报告显示:在签约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就业单位性质流向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国有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包括政府机关、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事业单位),分别占总就业人数的54.04%、28.54%、13.69%和 3.73%。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情况基本相同,具有普遍性。
欢迎关注公众号